top of page

【親子教學】三年後悔藥:劍擊升學的殘酷真相

  • 作家相片: Tin Sir@劍擊Formula
    Tin Sir@劍擊Formula
  • 5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作為一位陪伴過上千個家庭的劍擊教練,我經常見到一個畫面:


孩子手握劍,眼神閃爍著對勝負的期待,旁邊的媽媽卻眉頭緊鎖,手機裡搜尋著「全港中學排名」。


這不是偶發情景,而是香港無數家庭的日常縮影。


父母望子成龍,渴望孩子透過興趣升學;孩子卻只想在運動中找到快樂。


兩者之間的落差,往往演變成親子衝突,甚至讓原本美好的劍擊課程變成壓力來源。


我明白媽媽的焦慮:


升中學是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下一次。


許多媽媽把劍擊視為升學捷徑,期望孩子在全港小學生中殺入前三。


然而,前三意味著什麼?


全港數萬名小學生,真正能站上頒獎台的不到十人。


競爭之激烈,遠超想像。


更殘酷的是,當媽媽把升學壓力全數傾瀉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的言語與行為,正正是阻礙孩子進步的最大障礙。


本文將透過一個真實案例,帶你走進小明與媽媽的劍擊升學之路。


你會看見媽媽一句「爛泥扶不上壁」如何讓孩子瞬間失去鬥志,也會看見當媽媽學會體諒、穩定投入資源後,孩子如何從抗拒到主動練習,最終找回自信。


這個故事不只屬於小明一家,而是每位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家長的借鑑。


【親子教學】媽媽停手!孩子才能起飛


【親子教學】三年後悔藥:劍擊升學的殘酷真相

小明今年九歲,就讀小三,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


他第一次踏進劍擊室時,眼睛發光,手舞足蹈地模仿張家朗的動作。


那份純粹的熱愛,讓我立刻看見他的潛質。


小明的媽媽是全職主婦,丈夫經營餐廳,收入穩定但不算豐厚。


她聽聞劍擊可助升學,便一口氣報了每週三堂課,目標明確:三年後用劍擊直入傳統名校。


起初一切順利。


小明進步神速,三個月內已能與同齡學員對打。


然而,媽媽開始焦慮。


比賽中,小明偶有失手,媽媽便在場邊皺眉,回家後更直言:「你這樣如何與人競爭?爛泥扶不上壁!」


這句話像一記重擊,小明從此上課變得沉默,動作僵硬,甚至開始討價還價:「可不可以今日不練?」


那天,我把小明單獨留下,問他心裡話。


他低頭說:「Tin Sir,媽媽經常說我爛泥扶不上壁,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差。」


我追問:「她是否每次都這樣說?」


小明點頭:「有次我贏了比賽,她說『今次運氣好,下次不要再輸』,我聽到都不開心。」


我再問:「你知不知道媽媽為何這麼緊張?」


小明搖頭。


我於是拿出一張Pokemon卡,問他:「如果你是媽媽的第一隻小精靈,你輸了,媽媽會不會覺得自己都輸了?」


小明愣住,隨即點頭:「原來媽媽是緊張我輸。」


我補充:「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好像新手訓練員,不知怎樣才最好。她很愛你,才會這麼緊張。」


接著,我帶小明分析現實:「媽媽想你用劍擊升中學,要全港前三。你知不知道全港有幾多個小朋友練劍擊?」


小明搖頭。我說:「起碼幾千人。有人一星期練七日,即是700%投入;你一星期練三日,還有時請假,出席率得70%。210%對700%,怎樣贏?」小明沉默。


我再問:「如果劍擊升不到中學,媽媽會怎樣?」


小明說:「她說會找其他東西,游泳、補習、棒球……」


我點頭:「對,但你有沒有想過,轉來轉去,最後你什麼都不喜歡,還要日日與媽媽爭拗?」


小明眼眶紅了:「我不想日日爭拗。」


我問小明:「如果你必定會被人迫做什麼,劍擊、游泳、補習,總有一樣。你會選擇什麼?」


小明想了很久,說:「我想練劍擊,但不想再被媽媽罵。」


我微笑:「好,我幫你與媽媽講條件:你一個星期練五日,我叫媽媽上課不講負面說話,只給鼓勵。你肯不肯?」小明用力點頭。


第二堂,媽媽來接孩子。


我單刀直入:「小明與我講了,他願意認真練劍擊,但有條件:你上課不可以鬧他『爛泥扶不上壁』,只可以讚他。」


媽媽愣住,隨即眼濕濕:「我……我不知道他這麼介意。」


我說:「你是第一次做媽媽,他是第一次做你的兒子,大家都是新手。你給錢給心機,他感受得到;但你一句話,可以令他進步,也可以令他崩潰。」


媽媽點頭,答應試三個月。


結果,三個月後,小明比賽成績從小組賽出局,到打到亞軍。


媽媽再沒說過「爛泥扶不上壁」,改為場邊鼓掌。


小明賽後主動抱媽媽,說:「媽媽,我今日贏了!」


媽媽笑著流淚,回應:「我知道,你很厲害!」


▋家長的升學焦慮如何成為孩子最大障礙


你有沒有發現,許多家長像小明媽媽一樣,把升學壓力變成「語言暴力」?


一句「你這樣怎樣與人競爭」,足以摧毀孩子自信。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被負面標籤困住,逐漸相信「我真的不行」。


更嚴重的是資源錯配。


媽媽以為多報幾堂課就夠,卻忽略穩定投入的重要性。


試想:對手一星期練七日,你只練三日,差距如何追回?


有人說「轉項吧,游泳可能還有機會」,但轉項等於重新開始,時間成本更高。


最終,孩子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親子關係惡化,升學夢想更遠。


最諷刺的是,媽媽擔心孩子將來,卻不知自己正正是影響將來的最大變數。


孩子沒有媽媽時,乖巧聽話;媽媽一出現,氣氛緊張。為什麼?


因為媽媽把自己的焦慮,變成孩子的負擔。


▋體諒與一致投入開啟雙贏局面


首先,家長要學會體諒。


把孩子想像成你的第一隻Pokemon,你是新手訓練員,當然會犯錯。


犯錯不緊要,緊要的是別用負面語言傷害孩子。


試試「我知道你盡了力,下次一起想方法」,孩子會更願意嘗試。


第二,選定目標後,穩定投入資源。


別一見進步慢就轉項。


劍擊要全港前三,至少每週練五日,持續幾年。


資源包括金錢、時間、鼓勵,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與孩子協商「被迫的項目」。


與其強迫,不如讓孩子選擇:「你想被人迫劍擊還是補習?」當孩子有選擇權,抗拒感大減。


好處顯而易見:孩子重拾自信,成績逐步提升;親子衝突減少,家庭和諧;升學機會增加,長期發展更穩健。


小明一家就是最佳證明。


▋孩子不練劍,是你逼走的


我叫Tin Sir,曾是香港U20劍擊排名第一,二十年來教過上千名學員,見證無數親子故事。


我發現,孩子進步的關鍵,從來不是教練,而是家長。


媽媽如新手訓練員,渴望孩子贏,卻不懂方法。


她的批評,源於愛與無知並存。


而且資源投入百分比也是要注意的因素,70%投入永遠追不上700%。


穩定練習勝過零散努力,這是數學,也是現實。


家長焦慮直接影響孩子表現。


媽媽一句負面話,等於給孩子扣分;一句鼓勵,則是加分。


早期,我曾忽略家長因素,專注教技術,結果學生表現下滑嚴重。


後來我醒覺:家長影響大於教練。


從那天起,我每次上課,都會與家長單獨溝通,協調期望。


有一位媽媽,孩子練劍兩年未見起色,她幾乎放棄。


我約她面談,問:「你希望孩子贏,還是希望他開心?」她愣住。


我說:「贏與開心並不矛盾,但要你先放低焦慮。」


三個月後,她學會只鼓勵不批評,孩子竟在賽事奪得前第三。


頒獎台上,孩子衝向媽媽擁抱,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值得。


無論你是熱衷劍擊的愛好者、希望改善親子關係的家長、想提升教養技巧的父母、關心SEN兒童學習需求的教師,還是對運動心理學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的教學資源都能助你成長!


加入我的Patreon會員計劃,每月僅港幣$50起,立即訪問

解鎖深入的教學文章和獨家資源,涵蓋劍擊技巧、親子相處策略、教養方法、SEN兒童支持技巧及運動心理學的實用知識。


如果你在香港,想親身體驗我的劍擊課程,歡迎訪問

報名及查看詳情!加入Patreon或實體課堂,讓我陪伴你實現目標,開啟成長之旅!

 
 
 

留言


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

​劍擊Formula 聯絡電話: 9192 0898

(使用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會有更快速的回覆)

​劍擊Formula Whatsapp / Signal: 9192 0898

劍擊Formula Email: info@fencingformula.com

劍擊Formula 聯絡地址:香港 九龍 土瓜灣 炮仗街92號 福至坊 LG1

Shop LG1, Fook Chi Building, 135 Kowloon City Road, Tokwawan, Kowloon

 

以下為劍擊Formula銀行戶口資料:
劍擊Formula 戶口號碼:124-253857-838
劍擊Formula 戶口名稱:HK Hobbies Development Co. Ltd.
銀行:滙豐銀行

網頁內容皆為原創,劍擊Formula版權所有,尊重版權,請勿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