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學】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不聽話」?揭開紀律與模仿的秘密
- Tin Sir@劍擊Formula

 - 4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作為家長,你是否曾經望著孩子,無奈地搖頭,因為他們總是「不聽話」?
或許是在學校不守規矩,老師頻頻投訴;或許是在運動隊伍中,總是慢半拍,甚至拖累隊友。
這些場景聽起來熟悉嗎?
我明白,這種無力感讓你既焦慮又困惑。
你可能試過溫柔勸導,也試過大聲斥責,但效果總是短暫,甚至適得其反。
問題在哪?
許多家長以為,只要孩子學會某項技能,或在某個領域「表現好」,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然而,我要告訴你,這種想法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缺乏紀律與正確的學習方式,會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屢屢受挫。
在我的劍擊課堂上,我見過無數孩子因為不守規矩而錯失進步機會,比如拿著劍亂揮撞牆,或者在跑步練習時走走停停,影響整個團隊的節奏。
這些行為不僅影響個人表現,更可能讓孩子在同儕中被孤立,甚至失去自信。
對家長來說,這不僅僅是孩子「頑皮」的問題,而是他們未能在關鍵時刻學會自律與專注,這可能影響他們未來的學業、社交,甚至人生態度。
其他人可能認為,孩子小,犯錯無傷大雅,但我不同意。
放任這些行為,只會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的習慣,錯失成長的黃金期。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如何透過模仿練習與紀律要求,幫助孩子建立觀察力與責任感。
我的目標不是讓你的孩子成為劍擊冠軍,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在生活中「跟上節奏」,成為一個自律、自信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套方法如何改變孩子,也改變你的教養方式。
【親子教學】我是如何讓頑皮孩子變成團隊明星的?快來學!

我叫Tin Sir,是一名高級心理咨詢師、兒童遊戲治療師,也是前香港U20劍擊排名第一的選手,擁有超過二十年的教學經驗。
這些年,我教過數百名孩子,從四歲的幼童到青少年,見證他們從懵懂無知到逐漸掌握劍擊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與情緒。
我的背景讓我明白,孩子的問題往往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心態與習慣。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熟知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作為劍擊教練,我知道如何將紀律與運動結合,激發孩子的潛能。
為什麼家長總覺得孩子「不聽話」?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行為很大程度上來自模仿,這一點可以追溯到社會學習理論。
孩子會觀察周圍的環境,模仿父母、老師或同學的行為。
然而,如果環境中缺乏清晰的規則,或者家長過分寬容,孩子可能會模仿錯誤的行為,比如懶散或不專注。
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多給孩子愛與鼓勵,就能解決問題。
但我不同意這種做法。
過度的寬容會讓孩子誤以為規則可有可無,長遠來看,這會削弱他們的責任感與適應力。
在我的劍擊課堂,我採用模仿練習與嚴格紀律相結合的方式。
模仿練習讓孩子學會觀察與嘗試,紀律要求則確保他們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學習不是為了追求「完美」,而是培養孩子勇於嘗試並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我常說:「世界不會為你的孩子停步。」
這句話對家長同樣適用。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他們需要學會追趕,而不是等待別人放慢腳步。
【親子教學】模仿與紀律:改變孩子行為的雙引擎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不守規矩、缺乏專注的問題?
我的解決方案很簡單:透過模仿練習培養觀察力,透過紀律要求建立責任感。
這兩者相輔相成,就像劍擊中的進攻與防守,缺一不可。
首先,模仿練習是什麼?
在我的課堂上,我不直接告訴學生每個動作的「正確答案」。
相反,我會示範動作,讓他們觀察並跟隨。
例如,我帶領他們跑步或練習持劍姿勢時,只說:「看著我做,盡量跟上。」
我不會評價他們的動作對錯,只要求他們用心觀察並嘗試。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它讓孩子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他們學會細心觀察我的步伐、手勢,甚至身體的角度,從而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這種能力不僅在劍擊中有用,在學校或生活中同樣重要。
試想,當孩子學會觀察老師的講解或同學的合作方式,他們的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
其次,紀律要求是模仿練習的基石。
在劍擊中,安全規則至關重要。
例如,我從第一天就強調:「劍必須指向地面,不能對著牆、天花板或人。」
這不僅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教導孩子尊重規則的重要性。
當孩子違反規則,比如用劍撞牆,我會立即糾正,並解釋為什麼這是不可接受的。
這種嚴格的態度並非為了懲罰,而是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為都有後果。
家長可以在家中應用類似方法,比如設定明確的規矩(例如完成作業後才能玩遊戲),並在孩子違規時耐心但堅定地糾正。
這種方法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孩子會逐漸學會自律。
他們會明白,遵守規則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贏得同儕的尊重。
其次,模仿練習培養的觀察力能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環境,無論是新學校、新團隊,還是未來的職場。
最後,這種方法能將孩子的不開心轉化為改變的動力。
當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比如成功模仿一個複雜的劍擊動作,他們的自信心會顯著提升。
對家長來說,這意味著更少的教育壓力,因為孩子會逐漸學會自我管理。
具體怎麼做?以下是幾個簡單步驟:
設定明確規則:無論是學習時間還是運動規範,確保規則清晰且一致。
鼓勵觀察與嘗試:給孩子任務,比如模仿你的動作或解決問題的方式,強調努力而非完美。
耐心糾正違規:當孩子犯錯時,解釋錯誤的後果,但避免過度批評,引導他們改正。
轉化負面情緒:當孩子感到沮喪時,告訴他們這是成長的動力,鼓勵他們堅持。
與其他家長可能只注重孩子技能不同,我認為態度與習慣才是成功的基礎。
當孩子學會自律與觀察,他們不僅能在劍擊場上進步,更能在生活中成為一個負責任、自信的人。
▋啊!你的孩子也能像劍擊高手一樣自律?!
為了讓你更清楚這套方法的效果,我來分享兩個真實案例,這些孩子都曾面臨紀律與學習的挑戰,但最終在我的指導下實現了改變。
案例一:小明的轉變小明(化名)是一個九歲的男孩,剛加入我的劍擊課時,他總是遲到,練習時心不在焉。
有一次跑步練習,他走走停停,有時突然加速超越隊友,有時又落後整個隊伍,導致其他孩子不得不繞過他。
這不僅打亂了課堂節奏,也讓他顯得與團隊格格不入。
更嚴重的是,他多次違反安全規則,用劍撞牆,甚至險些傷到同學。
我曾多次提醒他:「劍必須指向地面,這是第一天的規則。」但他總是敷衍點頭,卻不改正。
我決定對小明採取更嚴格的指導。
我不再簡單地放過他的錯誤,而是每次違規後都與他單獨談話,解釋規則的重要性。
我告訴他:「你已經不是小學生低年級了,現在是高年級,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
同時,我在課堂上繼續推行模仿練習,要求他仔細觀察我的動作,並嘗試跟上。
起初,他依然犯錯,但隨著我持續引導,他開始認真觀察,並嘗試模仿我的步伐與持劍姿勢。
幾個月後,小明的改變讓我驚訝。
他不僅能準時到課,還能穩定地完成跑步練習,與隊友保持一致。
他的劍擊動作也更規範,不再撞牆。
更重要的是,他的情緒有了顯著變化。
以前,他因為犯錯而沮喪,甚至說:「我是不是很沒用?」
但當他成功模仿一個複雜的進攻動作時,他興奮地對我說:「Tin Sir,我終於做到了!」
這份成就感讓他重拾自信,也讓他在團隊中更贏得同學的尊重。
案例二:小華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學生。
他在加入劍擊課的初期,行為散漫,經常不聽指令,甚至在練習中開玩笑,影響課堂秩序。
我記得有一次,他因為不專心而被隊友抱怨,感到非常沮喪,甚至說:「我是不是學不會?」
我沒有放棄他,而是用模仿練習與嚴格紀律相結合的方法,幫助他重建信心。
我要求小華專注於觀察我的動作,並告訴他:「不用做對,先做!」
同時,我對他的違規行為(如隨意揮劍)進行嚴格糾正,但每次都解釋原因,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漸漸地,他開始認真觀察我的示範,並嘗試模仿。
他的動作越來越規範,團隊合作也更順暢。
最終,他不僅成為課堂中的佼佼者,還贏得了隊友的敬重。
他曾告訴我:「Tin Sir,我以前覺得自己不行,但現在我知道,只要努力,就能進步。」
這兩個案例的問題在於,孩子最初因為缺乏紀律與專注,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影響團隊。
他們的好處在於,透過模仿與紀律的訓練,他們學會了責任感與自我管理,進而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這些改變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劍擊表現,也讓他們在生活中更加自律。
▋別再縱容孩子!這套方法讓他們成為負責人!
有位家長曾告訴我,她的孩子小傑總是不守規矩,老師經常投訴他課堂上搗亂。
她感到無奈,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
於是,她讓小傑加入了我的劍擊課程。
我用模仿練習與紀律要求的方法,引導小傑學會觀察與自律。
半年後,小傑不僅在劍擊場上表現出色,連學校的老師都說他變得專注且有禮貌。
這位家長驚喜地說:「我從沒想過,運動能讓孩子變得這麼好!」
我的核心信念源自自身的經歷。
年輕時,我也曾因缺乏紀律而錯失機會,甚至在比賽中失敗。
那段挫折讓我明白,嚴格的訓練與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
我希望透過我的教學,將這份信念傳遞給孩子與家長。
改變並不容易,但正如我對學生說的:「不開心是改變的動力。」
無論你是希望提升孩子紀律的家長,還是對運動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習者,我的教學資源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立即加入我的Patreon會員計劃,每月僅港幣$50起,訪問:
解鎖獨家教學文章與資源,涵蓋劍擊技巧、親子教養與心理學知識。
若你在香港,歡迎報名我的實體劍擊課程,詳情請見:
讓我們一起開啟孩子的成長之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