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親子教學】如果你不每10秒稱讚孩子一次,他中學時會讓你後悔莫及!階段性稱讚法,讓孩子乖到你懷疑人生

  • 作家相片: Tin Sir@劍擊Formula
    Tin Sir@劍擊Formula
  • 2小时前
  • 讀畢需時 8 分鐘

作為一位擁有二十年親子教學經驗的高級心理咨詢師兼兒童遊戲治療師,我叫Tin Sir,曾經是前香港U20劍擊排名第一的運動員。


每天面對無數家長,他們總是困惑地問我,為什麼自家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甚至在家裡經常發生爭執。


我明白這種感受,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類似掙扎。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做得好就簡單說一句讚賞的話語,便已足夠。


他們心目中的「做得好」,通常是指孩子完整地完成一項任務,例如收拾玩具或者做完功課。


或者,有些家長更寬容,只要孩子嘗試去完成任務,無論最終成功還是失敗,都會給予稱讚。這些做法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並不足夠。


為什麼呢?因為每位家長對「好」的定義其實大相徑庭,有人覺得完美無缺才算好,有人認為努力過程就值得肯定。


可惜,單靠結果導向的稱讚,孩子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指引。


其他人通常會這樣做:等孩子走到終點才拍手說好。例如,孩子從家裡大門口走到自己的房間,家長往往等到他推開房門那一刻,才說「你真棒」。


但我不同意,因為這忽略了整個過程中的努力。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將這段路程分解成多個小階段,每前進一步就給予一次肯定,效果會完全不同。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階段性稱讚能讓孩子感受到持續的鼓勵。


舉個具體例子,孩子從門口出發,第一步邁出時,我會立刻說「哇,你開始行動了,真有決心」;走到第三步時,再說「繼續保持,你步履穩健」;第六步時,「你已經走了一半,堅持得很好」;第十步時,「快要成功了,你好厲害」;終於到達房間,「恭喜你完成全程,你是小英雄」。


原本家長只稱讚一次的行為,在我的方法裡變成五次,甚至十次。


這不僅放大孩子的成就感,還讓他們明白每一個小進步都值得慶祝。


基於我的專業背景,我平均每十秒就會稱讚孩子一次。在一小時的課程裡,孩子至少能獲得五十至六十次正面回饋。


家長聽到這裡可能會擔心,這樣頻繁的稱讚,會不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大,甚至囂張起來?答案是絕對不會。相反,這種大量稱讚正是我教學成功的關鍵。


香港許多孩子之所以在我的課堂上變得更加聽話,正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即時的肯定。


在傳統香港文化影響下,好多家長和老師習慣只在最終結果出現時才給予讚賞。這導致孩子在過程中缺乏指引,他們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正確的。


當結果不理想時,家長又容易轉為批評,造成惡性循環。我的經驗告訴我,稱讚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強大工具。


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教育每位家長,學習階段性和即時稱讚的方法,讓親子關係更和諧,孩子成長更順利。



【親子教學】如果你不每10秒稱讚孩子一次,他中學時會讓你後悔莫及!階段性稱讚法,讓孩子乖到你懷疑人生

許多家長誤以為,有效稱讚就是等到任務結束後說一句肯定話語。他們認為,孩子完整完成一件事,才配得上讚賞。


其他人通常會這樣做:孩子畫完一幅畫,才說「畫得真好」;或者孩子考試拿到好成績,才表揚努力。但我不同意,因為這完全忽略了過程中的種種細微努力。


事實上,即使孩子只是嘗試完成任務,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值得稱讚,但這仍然不夠徹底。為什麼?


因為孩子需要更精細的回饋,才能明白哪些具體行為是值得延續的。


讓我們深入探討階段性稱讚的原理。以孩子從大門口走到房間為例,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可以分解成多個小里程碑。


每邁出第一步,就立即給予肯定,例如「你邁出第一步了,真勇敢開始行動」。這不僅鼓勵起步,還讓孩子感受到動力的湧現。


接著,走到第三步時,再次稱讚「你已經前進了三步,節奏很好」。第六步時,「一半路程完成了,你堅持得真棒」。


第十步時,「只剩最後幾步,你快要成功了」。最終到達房間,「你全程走完,成就感滿滿」。


這種方法將單一的終點稱讚,轉化為多次過程肯定。在我的劍擊教學中,我經常應用類似技巧。


孩子學習基本步伐時,不是等到整套動作完美才讚,而是每正確踏出一步,就說「這一步位置準確,力量控制得好」。


原本可能只獲一次認可的練習,變成十多次正面強化。


這種轉變帶來什麼好處?首先,孩子能清楚分辨每一個小進步,從而建立自信。其次,階段稱讚減少挫敗感。


如果中途跌倒,家長不會等到結束才安慰,而是立即說「沒關係,你已經走了這麼遠,下次會更好」。


我的二十年教學經驗顯示,採用階段稱讚的孩子,學習曲線更陡峭。他們不再畏懼失敗,因為每一步都有支持。


相反,結果導向的家長往往讓孩子在過程中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正確道路上。


想像一下,孩子拼裝積木塔,如果只在塔建成後才讚,過程中倒塌多次,他可能早已放棄。


但如果每疊一塊就說「這塊放得穩固」,他會更有動力繼續。階段稱讚就像鋪設一條充滿燈光的道路,讓孩子每前進一步都看到希望。



在香港快節奏的生活中,好多家長和老師習慣等待最終結果才給予稱讚。這是文化慣性,但嚴重缺乏即時回饋。


小朋友在過程中得不到肯定,自然不知道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其他人通常會這樣做:孩子準備考試,等考完試卷才說「你努力了」。


但我不同意,因為這讓孩子在溫書階段完全處於真空狀態。他們可能花費數小時埋頭苦讀,卻得不到任何鼓勵,直到成績公布。


讓我們看看溫書的實際應用。孩子坐在書桌前開始閱讀,我會立即稱讚「你坐下來溫書了,真有責任心」。


過了一會兒,我去廚房準備午餐,回來見他仍在專注,再說「午餐準備好了,你還在堅持溫書,好自律」。


然後,我處理其他家務,短暫離開又返回,發現他沒有分心,又一次肯定「你持續專注這麼久,專注力真強」。


即使孩子做著同一件事,沒有明顯改變,我依然重複稱讚。為什麼?因為持續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成就。


很多人忽略這點,認為只有新進展才需讚賞。但事實上,維持好習慣更需要強化。


這種即時回饋源自遊戲心理學原理。為什麼電子遊戲讓人上癮?因為每打贏一隻怪物,就立即獲得裝備或經驗值升級。


這即時獎勵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玩家渴望繼續。應用到親子教育,同樣有效。


孩子刷牙時,不是等到漱口完才讚,而是擠牙膏時說「你主動擠牙膏,好獨立」;刷牙過程中,「你刷得認真,每個角落都照顧到」;漱口後,「完成整個程序,你口腔衛生真棒」。


如洗手回來,如果孩子仍維持好行為,再讚一次。家長可能覺得麻煩,但這只需幾秒,卻能累積巨大影響。


日常小事中融入即時稱讚,能讓孩子內化好習慣。


舉例,孩子幫忙擺放餐具,我不會等到所有碗碟就位才說,而是他拿起第一個盤子時,「你開始幫忙了,家人感謝你」;第二個時,「繼續,你動作輕柔」;完成後,「全家餐桌整齊,多虧你」。


這種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行為與回饋的直接連結,從而主動重複。


忽略持續性好行為,是許多家庭的盲點。孩子可能連續幾天早睡早起,卻因無人注意而逐漸鬆懈。


但如果每天睡前說「你準時上床,好規律」,醒來後「早起精神好,你一天都會順利」,他會更堅持。透過這些小事,即時回饋成為親子互動的橋樑。



家長聽到我一小時稱讚五十至六十次,往往驚訝地問,這樣不會讓孩子太囂張嗎?答案是絕對不會。


相反,這正是孩子變得聽話的秘密。其他人通常會這樣做:只在完美結果出現時才讚賞,過程中保持沉默。


但我不同意,因為缺乏回饋的孩子,無法分辨好壞,容易迷失方向。


大量稱讚提供持續回饋,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行為值得延續。他們從中獲得歸屬感和成就,從而進步更快。


在我的劍擊課堂,孩子最初可能抗拒訓練,但透過頻繁肯定,如每擋住一次攻擊就說「防禦到位,真敏捷」,他們很快愛上運動。


香港文化強調結果,導致許多孩子只為分數努力,忽略過程樂趣。當考試失利,家長批評「你沒溫書」,孩子心生怨懟。


不開心累積,轉為不聽話,家庭爭執頻發。小學階段,這些拗撬看似小事,但若不處理,中學時爆發成大問題。那時,孩子已形成獨立思維,難以逆轉。


及早大量稱讚,能預防這些危機。想像孩子每天做家務,我不會只在結束時說好,而是過程中多次肯定。這讓他感受到價值,願意配合。


相反,忽略過程,只關注成績,孩子覺得努力無回報,自然叛逆。家庭拗撬本質是溝通斷裂,稱讚重建連結。


孩子得到肯定後,更願意聽從建議,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在意他們的每一步。


轉變驚人:原本頑皮的孩子,變得主動幫忙;學習成績雖非重點,但因習慣養成,自然提升。大量稱讚不是寵壞,而是科學引導行為。


拗撬發生時,已代表孩子不願聽從。其他人通常會這樣做:用權威壓制,命令孩子服從(還要以為小朋友還是喜自己,甚至覺得之後自己再補償小朋友,小朋友覺得開心,就大家關係好)。


但我不同意,因為這只治標不治本。


真正有效的是提升親和度,讓孩子自然順從。


借錢例子說明:陌生人借二百元,你可能拒絕;借二千元更不可能。但親密朋友開口,情況不同(親和感不同造成不同的結果)。稱讚正是提升親和的工具。


透過大量即時肯定,孩子視父母為盟友,而非對手。他們順著你的話去做,因為知道行為會獲認可。


整合階段性和持續稱讚,親子關係如熟人般親近。孩子借東西時,主動說謝謝;父母建議時,樂意嘗試。這一切源自回饋循環,讓順從成為習慣。


回想我的教學歷程,最初我像許多人一樣,採用傳統方法,只讚結果。學生流失率高,我一度挫敗,後悔沒早發現問題。


一次失敗課堂,一孩子因缺乏過程肯定而哭鬧離開,那刻我決定改變。經過多年實驗,轉向大量稱讚,學生不僅留存,還主動推薦朋友。


現在,我朝著幫助更多家庭目標努力,讓每位孩子在支持中成長。


讓我分享一個小故事:一位名叫小明的學生,初來時叛逆,常與父母爭執。我應用階段稱讚,從劍擊基本持劍開始,每正確握一次就肯定。


家中溫書時,父母學會即時回饋。幾個月後,小明變得聽話,成績進步,家庭和睦。父母感動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投資。


我的核心觀念是,回饋驅動一切行為。


無論你是熱衷劍擊的愛好者、希望改善親子關係的家長、想提升教養技巧的父母、關心SEN兒童學習需求的教師,還是對運動心理學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我的教學資源都能助你成長!


加入我的Patreon會員計劃,每月僅港幣$50起,立即訪問

解鎖深入的教學文章和獨家資源,涵蓋劍擊技巧、親子相處策略、教仔方法、SEN兒童支持技巧及運動心理學的實用知識。


如果你在香港,想親身體驗我的劍擊課程,歡迎訪問

報名及查看詳情!加入Patreon或實體課堂,讓我陪伴你實現目標,開啟成長之旅!

 
 
 

​劍擊Formula 聯絡電話: 9192 0898

(使用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會有更快速的回覆)

​劍擊Formula Whatsapp / Signal: 9192 0898

劍擊Formula Email: info@fencingformula.com

劍擊Formula 聯絡地址:香港 九龍 土瓜灣 炮仗街92號 福至坊 LG1

Shop LG1, Fook Chi Building, 135 Kowloon City Road, Tokwawan, Kowloon

 

以下為劍擊Formula銀行戶口資料:
劍擊Formula 戶口號碼:124-253857-838
劍擊Formula 戶口名稱:HK Hobbies Development Co. Ltd.
銀行:滙豐銀行

網頁內容皆為原創,劍擊Formula版權所有,尊重版權,請勿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