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親子教學】你以為孩子不聽話,其實是你從沒告訴他「現在該聽誰」

  • 作家相片: Tin Sir@劍擊Formula
    Tin Sir@劍擊Formula
  • 11月14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作為家長,你是否試過這樣的場面:


孩子在家乖乖吃飯、收拾玩具,但一到興趣班就變了個人,東張西望、動作敷衍,甚至當面頂撞教練?


你可能會想:「這孩子怎麼在家一個樣、外頭一個樣?」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變壞」,而在於你從未和他一起練習「身份轉換」。


今天,我就從二十年教授劍擊的經驗,結合心理學原理,告訴你為什麼身份角色必須明確,以及如何從小開始練習,讓孩子在不同場合自然切換,願意配合你和專業人士。


很多家長以為「教養」就是統一標準:在家聽爸媽的話就夠了。


但現實是,孩子每天穿梭在家、學校、課外活動之間,每個場域都有不同權威人物。


如果我們不教他們分辨「現在我是兒子/女兒,還是學生、隊員」,他們就會像電腦同時開啟十個程式,卡住不知該執行哪一個指令。


結果就是你看到的孩子「不聽話」,其實是身份衝突下的無所適從。


【親子教學】我為什麼有資格談身份轉換?因為我見過太多崩潰的親子現場


【親子教學】你以為孩子不聽話,其實是你從沒告訴他「現在該聽誰」

我是Tin Sir,高級心理咨詢師、註冊兒童遊戲治療師,曾經是香港U20劍擊排名第一的運動員,至今已有二十年教學經驗。


過去,我教過超過五百位學生,年齡由五歲到大學生,當中不乏SEN兒童、精英運動員,也包括升學壓力極大的中學生。


我發現一個共通點:學習成效最高的學生,背後一定有一位懂得「讓位」的家長。


很多人以為教養就是「管教」,越嚴越好;又或者「愛護」,越寵越好。


但我不同意。我認為教養是一場「角色協奏曲」,家長、孩子、教練各自有分際,缺一不可。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實驗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科學家把老鼠放在資源無限的環境,起初牠們急速繁殖,但到達二千多隻時,卻開始內耗、互相攻擊,最後只剩二十多隻。


為什麼?


因為沒有競爭、沒有規則,牠們失去生存動力。


同樣道理,當家長把「爸媽」身份帶進課堂,孩子就生活在「無限資源」的假象:


反正爸媽會包容,反正教練不敢真兇。


結果學習停滯,甚至退步。很多人忽視這個原理,繼續用單一身份對待孩子;但我從第一堂課開始,就要求家長有個「身份協議」:


上課期間,孩子是學生,我是教練,家長是觀察者。


這不是冷冰冰的規條,而是給孩子一個清晰的心理地圖,讓他們知道「現在該聽誰」。


▋家長常犯的錯誤:把客廳當課室,把爸媽當萬能遙控


試想像這個畫面:


劍擊課堂上,我要求學生練習防守,旁邊家長卻突然大喊:「進攻啊!刺過去!」


孩子瞬間愣住,手足無措。


為什麼?


因為他同時收到兩組指令:


教練說防守,爸媽說進攻。


他不知道該執行哪一個,於是乾脆什麼都不做。


這就是身份衝突的典型後果。


更嚴重的是長期影響。


當孩子習慣在家被無條件包容,一到外頭面對規則就崩潰,他們會開始質疑所有權威:


爸媽說的話可信嗎?老師說的話要聽嗎?


久而久之,形成「選擇性聽話」:


只聽順耳的,抗拒有挑戰的。


最終受害的是孩子自己:學習停滯、人際障礙,甚至自我價值感低落。


還有另一種常見情況:家長平時溫柔可親,某天突然發火要求孩子「認真練習」。


孩子大驚,反問:「你不是說運動要開心嗎?」這就是期望落差。


就像小巴明明不扣安全帶是犯法,但突然有天被罰款,你也會覺得委屈,因為平日不是這樣的。


孩子的情緒反應更大,因為他們尚未學會「情境切換」。


很多人以為多溝通就夠,但我發現,光說不練沒用,必須讓孩子親身體驗不同身份的邊界。


▋三步練習身份轉換,讓孩子自然配合


第一步,事先討論並命名角色。


每次上課前,我會和學生及家長開一個三分鐘「身份會議」。


我會問孩子:「今天你來這裡,是想當我的學生,還是來找我聊天的朋友?」


同時請家長補充:「媽媽今天是觀眾,還是陪練?」


把抽象的「身份」變成具體的「角色名」,孩子更容易理解。


第二步,設計儀式感切換。


很多人覺得這太麻煩,但我堅持每堂課開始前,讓孩子做一個小動作:


例如把書包放進儲物櫃,穿上劍擊鞋,戴上面罩。


這不只是準備動作,而是心理按鈕——「現在啟動學生模式」。


同樣,家長離開課室前,我會請他們和孩子說:「媽媽現在去觀眾席,加油!」讓孩子感受到角色的物理分離。


第三步,用策略框架決定付出程度。


我會教孩子一個簡單公式:


目標+願意付出=可能性。


例如我的目標是願意付出不計代價練習,那麼可能性就接近百分之百。


反過來問孩子:「你今天想願意付出多少?」


讓他們自己選擇強度:輕鬆模式、認真模式、挑戰模式。


當孩子親口說出「我想認真模式」,配合度立刻提升,因為這是他們的決定,不是強迫。


實行這三步後,好處顯而易見。


首先,孩子適應力大幅提升。


曾有學生從「上課十分鐘就喊累」進步到「連續兩小時專注練習」。


其次,親子衝突減少。


家長不再需要場邊指揮,因為孩子已內化「上課聽教練」的規則。


最後,學習成效量化提升: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主動要求「加練」。


▋從抗拒到主動選擇認真模式


讓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


主角是小明(化名),就讀傳統名校,其他運動的校隊主力,卻在劍擊課上總是心不在焉。


小明媽媽是全職主婦,每堂課都陪同,最初她以為「多鼓勵」就是好,於是頻頻場邊喊:「刺啊!贏他!」


結果小明越來越敷衍,甚至說:「反正媽媽會幫我解釋。」


在一堂「身份會議」中,我問小明:「你來這裡,是想當我的學生,還是來放鬆的?」


他猶豫後說:「我想學好劍擊,將來當隊長。」


我追問:「當隊長需要認真模式,你願意嗎?」


他點頭。


我轉向媽媽:「那媽媽今天是觀眾,同意嗎?」媽媽雖然不慣,但答應試試。


課堂開始,我設計了「換鞋儀式」:小明脫下波鞋,穿上劍擊鞋的瞬間,我說:「學生模式啟動!」


最初十分鐘,他仍習慣性左顧右盼。


我沒有責罵,而是暫停計時,問:「現在是認真模式,你給自己打了幾分?」


他尷尬說:「30分。」


我說:「好,那我們從30分練到70分,願意嗎?」


他說願意。


整個過程,小明媽媽在觀眾席一言不發。


課後她私下問我:「他怎麼突然變了?」


我說:「因為你讓位了,他第一次自己選擇付出。」


三個月後,小明的積極度已經大大提升了。


媽媽分享:「以前我以為陪讀是關心,現在才知『放手』才是愛。」


小明自己說:「原來認真模式不是被逼,是我選的,所以不累。」

過程中也有挑戰。


第二次上課,小明媽媽忍不住又喊「進攻」,小明瞬間分心。


我立刻暫停,請媽媽離場十分鐘。


小明事後說:「媽媽一喊,我就變回『兒子模式』,很混亂。」


我教他一個應對口訣:「場內聽教練,場外聽媽媽。」


從此他養成習慣,媽媽喊話時,他會先敬禮示意「收到」,再專注練習。


這個案例證明,身份轉換不是理論,而是可操作的練習。


當家長、孩子、教練各自守好角色,學習成效自然水漲船高。


▋從失敗中學會讓位,我才成為今天能教你的Tin Sir


十年前,我也是個不懂讓位的年輕教練。


曾有位學生小方,父母都是律師,每堂課雙雙到場,一人拿記事本記錄,一人用手機錄影。


我每次糾正小方步法,爸爸就說:「我看YouTube不是這樣。」


媽媽則說:「他昨天練球已經很累。」結果小方進步緩慢,半年後退課。


我非常挫敗,懷疑自己教學能力。


直到有一天,我和朋友探討時,研究到「角色衝突理論」,才恍然大悟:問題不在小方,而是三個大人搶奪「教練」身份。


我開始檢討,從此設立「身份協議」,並要求家長答應。


最初有家長不滿,覺得我太嚴格,但留下來的學生,進步速度是之前的兩倍。


這段失敗教會我,教練不是萬能,而是協作者。


家長不是障礙,而是盟友。


當我們各自守好崗位,孩子才能專注成長。


今天,我朝著「培養一千位傳奇」的目標前進,每培養一位像小明這樣主動選擇認真的學生,我就離目標近一步。


無論你是希望孩子愛上運動的家長、想改善親子溝通的父母,還是關心孩子學習動力的教師,我的教學資源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加入我的Patreon會員計劃,每月僅港幣50元起,立即訪問

解鎖深入的親子策略文章、身份轉換練習表、以及真實課堂影片。


如果你身在香港,更歡迎親臨我的劍擊教室,網址

讓我們一起練習身份轉換,陪孩子成為自己的隊長!

 
 
 

留言


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

​劍擊Formula 聯絡電話: 9192 0898

(使用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會有更快速的回覆)

​劍擊Formula Whatsapp / Signal: 9192 0898

劍擊Formula Email: info@fencingformula.com

劍擊Formula 聯絡地址:香港 九龍 土瓜灣 炮仗街92號 福至坊 LG1

Shop LG1, Fook Chi Building, 135 Kowloon City Road, Tokwawan, Kowloon

 

以下為劍擊Formula銀行戶口資料:
劍擊Formula 戶口號碼:124-253857-838
劍擊Formula 戶口名稱:HK Hobbies Development Co. Ltd.
銀行:滙豐銀行

網頁內容皆為原創,劍擊Formula版權所有,尊重版權,請勿轉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