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如何讓你的孩子不再被校園困擾吞噬:這些方法讓你的孩子在校園無懼欺凌!
- Tin Sir@劍擊Formula
- 3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校園欺凌】如果不立即解決校園騷擾,你的孩子的自信將被吞噬!
當你聽到孩子說「今天在學校被同學笑」,你會不會輕輕一笑,覺得這只是小朋友間的「玩鬧」?
我曾經也這樣想,直到我親眼看到一個學生因為同學的「玩笑」而默默流淚,連課本都不敢翻開。
校園生活看似充滿歡笑,但背後往往藏著讓孩子心力交瘁的困擾。
作為家長,你可能以為這些取笑、搶東西的小動作無傷大雅,但它們可能像水滴石穿,慢慢侵蝕孩子的自信和快樂。
我在課堂上見過無數這樣的場景:一個學生被同學叫「猴子」,因為他坐不住,動作多;另一個學生因為頭型特別,被取笑為「太空人」。
這些「玩笑」聽起來無害,但當它們日復一日重複,孩子開始質疑自己,甚至害怕上學。
更嚴重的是,有些行為遠超玩笑,比如搶筆、畫功課,甚至藏起iPad,讓孩子在小息時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些困擾不只是情緒問題,還可能影響學習表現和社交能力。
如果不及早介入,孩子可能學會沉默,壓抑自己的感受,甚至認為自己「活該」被欺負。
我見過太多家長因為低估這些行為,錯過了幫助孩子的時機。
作為家長,你需要知道,這些小事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大障礙。
以下,我將分享我的經驗和方法,幫助你和孩子一起面對這些挑戰,讓校園成為成長的樂園,而不是壓力場。
【校園欺凌】別讓孩子默默承受!教你用角色扮演終結校園困擾

作為一名高級心理諮詢師、兒童遊戲治療師,以及擁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前香港U20劍擊排名第一的教練,我見證過無數孩子在校園欺凌中的掙扎。
他們的笑容背後,往往藏著被同學取笑、排擠或騷擾的傷痛。
我的背景讓我明白,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而是有深層的心理和社會根源。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孩子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
如果一個同學看到取笑別人能贏得注意或笑聲,其他人也可能跟風,形成惡性循環。
我曾聽過一個學生分享,同學因為他穿長褲而不是短褲,嘲笑他是「怪人」,結果全班跟著起鬨。
這種行為看似無意,卻可能讓孩子感到孤立,甚至影響自我價值感。
許多家長和老師會建議孩子「忍耐」或「不要理會」,但我不認同這種方法,因為它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當一個學生告訴我,他的筆被同學搶走,功課被亂畫,他試著「忍」,卻發現對方變本加厲,騷擾長達20分鐘。
這種被動應對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孩子覺得無助,甚至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更糟的是,家長往往因為不了解全貌,誤以為孩子「太敏感」,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
理解孩子的視角是關鍵。
孩子不像成人有成熟的應對機制,他們需要具體的引導和支持。
我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家長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親身體驗他們的困境,就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
這也是為什麼我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簡單地說「忍一忍就過去了」。
【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隱形危機:家長必知的應對技巧
要幫助孩子應對校園困擾,我建議的方案並非單純的「忍耐」,而是透過實際行動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找到解決之道。
首先,我提倡角色扮演模擬情境,讓家長親身體驗孩子的遭遇。
例如,我會讓家長扮演正在做功課的孩子,而我則扮演搗亂的同學,搶走筆、亂畫紙,甚至藏起物品。
這種模擬能讓家長感受到孩子被騷擾時的無奈,從而明白為何「忽略」不是解決辦法。
其次,鼓勵孩子記錄每次騷擾的具體情況,比如時間、地點、行為細節。
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梳理情緒,還能讓家長和老師更清楚問題的嚴重性。
例如,一個學生記錄了同學如何在小息時藏起她的iPad,讓她焦急地找了整個早上。
這樣的記錄能成為與老師溝通的依據,促使學校採取行動。
第三,教孩子嘗試簡單的自我保護策略,比如學會說「請不要拿我的東西」或尋求老師幫助。
這些策略需要反覆練習,並觀察效果。
如果某個方法無效,可以調整,比如改用更堅定的語氣或直接走開。
這些行動能讓孩子感到自己有控制力,而不是被動受害。
與傳統的「不要理會」建議不同,我的方案強調主動參與和實際體驗。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增強自信;家長更能理解孩子的處境,與孩子建立更深的信任;學校也可能因為具體證據而更積極介入。
最終,孩子不再害怕校園生活,而是能專注於學習和成長。
【校園欺凌】孩子被搶東西、被嘲笑?這個方法讓你翻轉局面
讓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來自我的一名學生。
他是一個活潑的中學生,但他在學校常被同學取笑為「猴子」,因為他動作多,坐不住。
有一次,同學藏起了他的iPad和零食,讓他在小息時急得團團轉。
更糟的是,當他試圖拿回自己的零食時,同學故意多拿幾個,還嘲笑他「小氣」。
這些行為讓他變得沉默寡言,甚至開始逃避課堂。
我與他和他的媽媽合作,進行了一次角色扮演。
我讓他的媽媽扮演正在寫作業的他,而我則模擬同學的騷擾行為:搶走她的筆,在紙上亂畫,甚至大聲取笑。
不到五分鐘,媽媽就忍不住說:「這太過分了,我根本無法專心!」
這次體驗讓她意識到,簡單的「忍耐」對他來說有多不公平。
在我的指導下,他開始記錄每次騷擾事件,並學會用平靜的語氣說:「請把我的東西還給我。」
他們還與老師溝通,提供了記錄作為證據。
幾週後,學校對相關同學進行了輔導,騷擾事件顯著減少。
他從最初的無助,變得更有自信,甚至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他的媽媽也從困惑轉為積極支持,經常與他討論如何應對類似情況。
這個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的困擾不僅影響了他的情緒,還威脅到他的學業。
而通過角色扮演和具體行動,他和家長找到了更有效的應對方式,重建了校園生活的安全感。
這正是我希望家長能從中學到的:主動介入,與孩子並肩作戰,才能真正改變局面。
【校園欺凌】別再叫孩子忍耐!破解校園困擾的實戰策略
在幫助孩子應對校園困擾時,家長容易陷入一些陷阱。
我見過許多家長鼓勵孩子「當英雄」,去幫助被欺負的同學,但我不建議這樣做,因為這可能讓孩子自身陷入危險。
一個學生曾告訴我,他試圖幫朋友出頭,結果被其他同學排擠,甚至被警告「不關你的事」。
這讓他感到無力,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現階段,孩子需要先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急於介入他人衝突。
另一個常見陷阱是家長低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孩子「應該自己解決」。
我不支持這種觀點,因為孩子缺乏經驗,單靠自己往往無力應對。
我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向老師或學校反映問題,提供具體證據,比如記錄的事件清單。
這樣既能讓學校重視問題,也能讓孩子感到被支持。
進階建議包括持續觀察自我保護策略的效果。
如果孩子試著說「請停止」,但對方無視,可以教孩子尋求老師或走開,而不是繼續忍耐。
此外,家長應定期與孩子討論學校情況,確保問題沒有惡化。
這些方法能讓孩子逐漸建立應對能力,同時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真實處境。
【校園欺凌】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校園中的人際困擾
讓我分享一個小故事,關於我為何如此投入幫助孩子應對校園困擾。
小時候,我也曾被同學取笑為「怪人」,那時沒有人教我如何應對,我只能默默忍受。
這段經歷改變了我,讓我立志成為一名幫助孩子的導師。
我的核心信念是:每個孩子都值得在校園中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家長們,現在是你們行動的時候了。
與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記錄問題,嘗試新策略,你會發現孩子不僅能走出困擾,還能變得更堅強。
這些努力的回報是長遠的:一個自信快樂的孩子,一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以及一個真正支持成長的校園環境。
別讓「忍耐」成為孩子的唯一選擇,讓我們一起為他們打造一個充滿可能的未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