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相處的時候,我們不時會遇到一些身邊的人向你抱怨的情況,例如可能他的工作上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他在朋友之間有什麼不開心的經歷,所以他會向你抱怨以發洩內心的不滿。
然而有些時候,雖然我們聽著對方抱怨,但是內心卻未必同意對方的說話;就像有些時候需要對方覺得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我們卻覺得道理不在對方身上。
有些人會忍不住去將自己心裏的想法告訴對方,也就是跟對方說出自己覺得對方那裏沒有道理,希望對方接受是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是別人做得不好。
可是這樣做的話,卻有機會帶來反效果,甚至影響到雙方的關係。
(我找你來傾訴,你竟然還說我做錯?!)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好呢?
其實要平息對方的怒氣和不滿,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理解對方感受」的技巧。
我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見過這一幕:
Carl因為一些事和其他同學吵架,大家都覺得錯的是Carl,所以一起聲討他,結果Carl一怒之下將面罩大力掉在地上。
這個時候更多的同學加入去說Carl,因為覺得Carl這樣的「行為」是很不對的。
結果更多人加入了罵戰,針對這個掉東西的「行為」去聲討Carl。
然而本來雙方已經正在吵架,其他人再針對這樣的「行為」去聲討Carl,只會火上加油,反而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感受」上。
我們都知道某一些「行為」確實是不對的,就像大力掉東西這個例子,其實Carl也可能知道這是不對,但是他只能透過這樣的行為發洩自己的「感受」。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針對對方的「感受」去和對方說話,表示出我們理解他的感受,他就會更願意接納我們,也才會願意去聽我們的建議,例如下次生氣的時候,可能用其他方式去取代大力關門。
所以那時我先讓雙方冷靜,而且也沒有為掉東西這個行為怪責Carl,因為我知道他也有在反省,反而認同他不開心的感受,讓他覺得我是同路人,然後再告訴他一些更合理的處理方法。
比起直接地說他不對,這樣做Carl會更加願意去聽,冷靜過後也更願意去改。
很多時候人們總愛針對「行為」去指責對方,卻忽略了引致這個「行為」的幕後原因——對方的感受。
然而當我們將重點放回幕後的原因之後,所有問題都會變得容易解決。
換作其他事情一樣,當對方說出一些不同的想法時,或者我們並不同意他們的做法想法,但我們不一定要Ban他們。
反而可以從「感受」上給他們認同,並且在他們覺得我們是自己人的時候,再給予我們心裏面的意見,這樣更加容易將說話說進對方內心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