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給小朋友這4個選擇,立即讓他們變得認真!》


最近上課之前,我給予學生一些有關上課表現的選擇:

A)100%認真上課,0%不認真

選擇了這個的學生,如果他有任何分心、不認真的話,我將會嚴厲處理。

B)67%認真上課,33%不認真

選擇了這個的學生,平均他有超過67%以上的時間是集中、認真上課,那麼我就會稱讚他;可是如果他不認真程度過了33%,我就會嚴厲處理。

C)34%認真上課,66%不認真

C和B的情況差不多,只是數字上倒轉了,我對他們的放寬也愈來愈大。

D)0%認真上課,100%不認真

選擇D的同學,就算完全不聽書、不認真我也不會責怪他,可是前提是不能騷擾別人、擾亂課堂就可以了。

多數的學生都是選擇了B,少數同學會選擇A,沒有任何人選擇C和D;而作出選擇了的學生的上課表現,比以往認真了很多。

其實很久以前,我曾經也有給學生5個選擇,例如:

A)100%認真上課,0%不認真

B)75%認真上課,25%不認真

C)50%認真上課,50%不認真

D)25%認真上課,75%不認真

E)0%認真上課,100%不認真

可是這個選擇則讓大部份學生選擇了C,少部份人選擇A和B;而且實際上也沒有讓他們在上課時變得更認真。

如果要說為什麼4個選擇能比5個選擇更可以讓學生變得認真,最主要是因為選擇有了偏向性。

因為5個選擇有中位數,而普遍的人也抱有「中間就好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最好」的想法,所以大多的人都會選擇最中位的;就像很多情況下,人們都覺得自己是中立一樣。

正因為他們選擇沒有偏向,也讓他們沒有動力改變。

反而我將選擇刪減為4個,那麼他們就得從「認真」和「不認真」之間做選擇。

而大部份人也會選擇偏向認真的B,是因為他們也無法合理地說服自己,來上課但不認真,所以偏向選擇B。

他們不選擇A,是因為本來中立的他們,選擇做B的話也不過是多認真一點就做到了,反而A的話,則需要極大的決心才能做到。

(當然這也和我有關,因為當他們選擇了A,但認真程度只有80%的話,我的確會責罵他們的;反而同樣是80%的認真程度,但他們選擇B的話,卻會得到我稱讚,因為B的目標是67%,但他們卻有80%,比預期中好,就是我稱讚的理由。)

借著這些嘗試讓我明白得到,有時候我們要給對方選擇(有偏向性的),經由「選擇」去更改對方的想法,例如由「中立」改到偏向「勤力」。

很多人只想要「中立」、「不過不失」,所以我們要將這些「二元化」,讓他們為此作出偏向;當他們自己選擇了的時候,也會更願意地配合去做(因為是他們自己選的)。

所以當小朋友不聽話時(例如家溫習),不妨多給小朋友一些選擇,這樣他們反而會不自覺地掉進我們的計劃裡,在他們不知不覺間更加自願地做多一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