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太強反而成為他沒興趣的原因?原來還可以用這一招來解決!》 - 第一回


Mark在很少很少的時候、那個他還在讀幼稚園的時候就已經跟我學習劍擊,直到現在他已經升讀中學了,也還一直堅持著每星期見我幾次練習幾次。

然而這樣的他卻曾經想過放棄劍擊,因為那時候的他也曾經面對過一些難關...

話說大約三、四年前,Mark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打輸給其他同學,平均二十場對戰裡,他只能得到一場的勝利。

劍擊是一個很現實的活動,只有一個勝利者和一個失敗者。

它不像是足球或者籃球這些群體活動,因為就算大家很看重團隊精神,說是贏要一起贏、輸要一起輸,但是在真正的人的內心裏面,有時候也難免會有些怪責隊友的想法:「今次輸是因為某某沒做好,我也無能為力。」

在團體的活動裏打輸了的話,失敗的感覺總是會被分薄了,而不會像個體運動一樣,勝敗得失都是自己的問題。

劍擊是一對一的活動,所以打輸的時候,運動員只能夠將責任推在自己身上,並沒有其他任何合理可以用作推卸責任的合理因素。

所以很多學生、很多劍擊運動員因為面對不了這樣的心理壓力,無法承認自己比對方沒本事,於是決定不再學劍擊。

因為不去面對失敗,就不需要承認自己沒有本事、承認自己的那一刻的無能(並不是對別人說的,而是對自己的潛意識說的)。

一個人就算戰敗了,有時候他的家長、老師、同學未必會怪責他,反而會安慰他,但是就算身邊的人有支持自己,卻不代表當事人自己可以過得了這一關。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也能夠長期承認自己的不足,每次打輸,就像是用事實告訴自己「不行」一樣。

如果是玩遊戲的話,一個連續玩二十次才能獲勝一次的遊戲,恐怕不是這麼容易吸引到玩家玩下去。

所以當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潛意識就會選擇一個不需要面對這樣的情況,也就是離開讓自己失敗的環境。

也所以有很多人學劍擊打不贏別人之後,就會不再玩下去,不是因為沒有人支持他,而是他自己的內心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過不了自己內心的那一關。

而Mark正正是其中一個人...

我經常對學生說:

「我不介意你不玩劍擊,但是我介意你因為打輸了而說自己沒興趣;如果你進步到可以擊敗所有同學,然後你跟我說你不想玩劍擊的話,沒有問題,。就算你父母堅持要你來學,我也不收他們學費,讓你離開、不再教你。」

「但是如果你現在打輸給所有人,然後跟我說你不喜歡劍擊,這樣我並不接受,因為你不是不喜歡劍擊,而是你不喜歡失敗而已;但這並不是一個我們應該支持的心態。」

這句說話後來成為我的名句,我經常拿來和打輸了的同學說這番話,可是到現在其實沒有多少人知道,我之所以會想出這句話,其實是因為Mark。

(下回待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