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想自己的小朋友做得好,但其實有時候家長可能是阻礙小朋友進步的根源。
曾經有學生跟我分享過,他在家決定發奮圖強去做練習的時候,他的父母竟然在揶揄他,他的媽媽笑他忽然間這麼努力,是不是轉了死性。
他的爸爸有時候會說他的動作做得不好,一直批評他。
父母的說話就像一盆冷水,淋熄了他的鬥志,這個情況讓他覺得很沮喪,令他越來越不想自己在家中練習。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他將狗隻分為三組:
A組的狗會被電擊,但如果他們用鼻子搖動開關長桿的話,就能夠停止電擊。
B組的狗同樣也會被電擊,而且無論怎樣他們都不能停止電擊。
C組的狗隻沒有被電擊。
過了一段時日,心理學家改變了做法,他將狗隻移動到新的地方,而那個地方是會一直電擊狗隻的,但只要狗隻跨過那裡的一個欄桿就可以逃避電擊:
A組和C組的狗隻很快就發現只要跨過欄桿就沒有事,所以很快就逃離了電擊。
只有B組的狗隻默默地承受電擊,沒有做任何嘗試去回被電擊。
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心理學家第一次對他們做的事情,唯獨B組的狗隻無論怎樣做也不能停電擊,這讓他們學習了放棄、默默承受痛苦,所以後來就算他們能夠改變現狀,他們也不會採取行動。
心理學家將這些想法稱之為:【習得的無助感】
而【習得的無助感】同樣能夠用在人的身上,就像小朋友不停嘗試打算去做一些事情改變自己,讓自己上進,這個時候得到的卻是別人的批評(爸爸說他做錯)、別人的揶揄(母親取笑他),用公式來說的話就是這樣:
做事=負面回應
不做事=沒有回應
久而久之他就會學懂得不再做任何事情。
其實我們身邊的人的鼓勵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們遇上挫折的時候會找人傾訴,連那個被傾訴者的意見是很值得參考,如果在我們等到挫折的時候有人叫我們放棄(無論是善意或是惡意),都會引導我們去想到一些放棄的想法。
但是如果身邊的人是支持我們,說我們只要繼續努力的話就一定做得到,那麼就會引導我們堅持下去。
所以身邊的人的說話是很有影響力,如果我們想要引導對方去做我們心目中的事情時,就更加需要注意我們的說話會不會影響到對方的想法。
其實那些家長會這樣對小朋友說這些話並不是存在惡意,他們只不過是因為和自己的小朋友關係很好、很親密,所以才會說這些話。
很明顯那些家長並不會對自己不認識的人說這樣的話,這個也是人們對相熟的人的通病;就像我們總是會對自己的父母發脾氣,但他不會對其他人發這樣大的脾氣一樣。
明明父母是最疼愛我們的,為什麼我們反而會向他們吧這樣大的脾氣?這正是因為大家的關係實在太緊密,所以才導致這個情況出現。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真的想小朋友學好、進步,我們就得要注意什麼時候應該給予小朋友鼓勵,什麼時候才應該跟他開玩笑。
一個小小的開錯的玩笑,有機會抹殺了他無限的可能。
一個正確的鼓勵,有可能造就他成為傳奇。
Comments